影評:「芭樂特」與「五路追殺令」
◎洪靖
為什麼這兩篇影評要放在一起寫?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它們是我同一天看的。
芭樂特:哈薩克青年修理美國文化
先說說「芭樂特」。很多人說,這是一部諷刺美國文化的電影,而我剛好對美國霸權沒有太多的好感,所以我去租來看。看完影片,我很納悶,這部片到底哪裡諷刺了美國?沒有諷刺,一點都沒有。我為什麼這麼說?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
第一:這部片打著「真人實境秀」的名號,用一個偽裝來自哈薩克的記者,藉由無厘頭的行為和言語,刺探美國人民的反應,問題在於,片中所使用的那些「無厘頭」,幾乎都是黃色笑話和情色行為(尤其大開同性戀的玩笑),而這樣的笑點,實際上,搬到任何國家都一樣,也就是說,我們並不容易從片中看到「美國人」的反應,除了修理布希反恐政策的那一段之外,我們幾乎看不到它對於「美國」的針對性。
第二:與其說它諷刺美國,還不如說它諷刺哈薩克。一切非常「低俗」(用這個詞,不是說我們高人一等)的各種舉動,都是誰在做?一個由白人扮演的哈薩克人。我同意,片中的美國人常常看起來非常偽善,但是比起偽善,各種由假哈薩克人所做的不堪言行,反而更令人感到諷刺。特別是對於哈薩克家鄉的描寫,簡直是極盡諷刺之能事。由這一點來看,這部電影,有著看似抨擊美國文化霸權的外皮,然而骨子裡,卻還是那個睥睨其他文化國度的好萊塢。
「哈薩克青年修理美國文化」?不,應該是「假哈薩克青年支持美國文化」。除此之外,有很多笑點,似乎要美國人才看得懂,還好,我看不懂,因為我不是美國人。
五路追殺令
再說「五路追殺令」。我本來只是想要享受一下以聲光為主的好萊塢商業片,然而,這部片表現得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好。
首先,中文片名取得不錯,因為仔細一算,剛好有五組人馬要暗殺同一個人,他們分別是:刑求高手、女殺手搭檔、神經質三兄弟、易容殺手、還有很快就掛掉的班艾佛列克三人組。片中除了這五組人馬之外,還有一個負責「保護」的團體,就是美國聯邦調查局(FBI)。要處理這六組人馬一開始的各自行動、後來的互動,其實並不容易,在這一點上,導演(喬卡納漢,Joe Carnahan)的功力算是不錯,藉由各種的對話的跳接來轉換場景,讓片子看起來行雲流水,不至斷裂。
另一方面,導演對於各式槍戰場景的處理,算是精采,不會輸給善於處理槍戰和亂鬥的昆丁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或是麥可貝(Michael Bay)。而音樂的表現也很不俗,不論是懸疑、激動、內心戲,音樂的呈現都令人印象深刻。最重要的是,它不僅僅是讓你滿足視聽感官的電影而已,它並不「直」,相反的,它曲折、蜿蜒,還帶了一點解謎的味道。
做為一部好萊塢商業片,「五路追殺令」不只有血有肉,它還有人性,關於諒解、生命、報仇、道德的人性。它真的值得一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