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照風波」與「桃園停水」:台灣的政治表演化


「換照風波」與「桃園停水」:台灣的政治表演化



◎洪靖



電視頻道換照的爭論一直擺盪於政府管制與新聞自由之間,而在換照風波尚未停息之前,馬莎颱風造成的嚴重水荒,又引起社會輿論與民眾抱怨。兩件看似毫不相關的事情,其實背後有著相互牽連共同的因素,就是台灣的「政治表演化」。



國家的政治經濟越穩定,政府介入民生經濟的程度就越低,人民對於政治的熱衷程度也越低,「民間大而政府小」才是所謂的「正常國家」。反觀台灣,在解嚴(1987)之後傾瀉而出的政治熱情至今仍未平息,再加上近幾年台灣經濟的不穩定,更使得人民不信任政府,並且將改善的期望轉嫁到對於政治的熱衷。問題在於,這樣熱衷迷失了方向,以激情取代了理性的判斷。最明顯觀察得到的現象,就是口號與廣告成了選舉文化的重心,當選的機會與口號好不好聽、廣告感不感人成正相關,反倒和候選人政見的實質內容沒什麼關係。也沒有人真正在意生活改善了多少,大家只喜歡看每逢過節的煙火秀與燈會,煙火放得越燦爛、燈會辦得越華麗,政府的施政滿意度就越高。方向錯誤的政治熱衷,導致了「表演政治」成為台灣社會的最大亂象。



在政治表演化的思維邏輯之下,政治人物為了上電視取得最大的曝光率,立委、黨團、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無論大小事都要開記者:對於執政黨的政策,在野黨第一時間開記者會反駁;對於在野黨的質疑,執政黨也馬上開記者會進行政策辯護。出了問題、出了事情,就開始進行「責任追究」,上演「摘去烏紗帽」的戲碼,而台灣人民也以為看到官員下台,困境就能迎刃而解。於是,頻道換照失去了專業考量,桃園缺水也沒有長久具體的可行辦法,口水戰只帶來更多的責罵與狡辯,並沒有把台灣推向一個更安和樂利的社會。



在台灣尤其特別的,是大部分民眾對於「民主」與「人權」的真正意義並沒有很清楚的認識與瞭解,所以「民主」、「人權」很容易成為對立兩方相互攻擊與炒作的焦點,胡言亂語的結果誤導了民眾的理性思考,將台灣的社會帶向無意義的爭吵與對立之中。政治表演化的結果,選票成了唯一的考量,只要發生任何事、只要有任何人出來講話,就會被貼上「非藍即綠」的政治標籤,就會被罵是為了選舉考量,而民眾對於任何的施政措施首先想到的,也只是它的「顏色」,而不是政策背後的學術與專業考量。



如果台灣社會沒有辦法擺脫政治表演化的惡習,口水戰只會越打越多、越打越烈,政治人物「藝人化」的趨勢只會越來越嚴重,
民主政治在台灣成為沒有實質精神、徒具形式的表象文化,「外行人治國」必將成為台灣的最後一條路。這並非政治人物或社會大眾可以單方面改變的,唯有兩方都回歸專業思考的理性面,冷靜看待並處理所有的問題,台灣才有可能有更好的未來。




留言

FionLiu寫道…
希望下一個颱風來的時候

不會再停水了

這是我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