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靖/大學生(竹市)
從「教育學分班減額」到「五年五百億卓越計畫」,教育部近日來的表現讓人失望,我們實在難以想像,這樣的教育部能為台灣帶來什麼樣的未來?
「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又掀波瀾,姑且不論五年五百億是否真的已成分錢計畫,但教育部對於該計畫的一變再變顯然可見。計畫初審前夕,幾位教授及中研院院士發表公開信給行政院長謝長廷,要求五年五百億不能獨厚一兩所大學,使得審查蒙上變數,不料審查會後,諸多更動:計畫更名為「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原訂每年六十億分兩校、四十億分十校的數量也不再設限。對於這些變動,筆者期期以為不可。猶記幾年前,在升學主義的作祟下,陳水扁總統提出「人人都有大學唸」,政府開始增資廣設大學,造成現在台灣的大專院校多達一百五十多所,今年錄取率更近乎九成,然而我們要問:這麼多人唸大學,學生的程度提昇了嗎?當年砸了這麼多錢,除了讓大學學歷浮濫化之外,成效又在哪?在大學退場機制都還沒有具體架構的情況下,難道又要重蹈覆轍?頂尖人才對國家競爭力的提升具有關鍵性的作用,也能夠帶動台灣科技、文化、與商業經濟的發展,並且製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假如審查委員或立委們視「經費均分」為平等,將教育經費過度投注於提升學生普遍程度,則此平等實質上無異於「齊頭式平等」,無助於發展知識經濟與提升國家競爭力。
而「學士後教育學分班」一事,招生名額忽然從3275個變成90個,足足少了將近三千兩百個,這些辛苦用功了一年的考生怎麼辦?依照慣例,對於改變考試的規定與內容,為了讓考生有足夠反應與改變規劃的時間,教育部理當在一年前就宣佈,可是這一次,教育部竟然在考前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宣佈如此重大的改變!參加學分班的考試,對於許多考生來講是生涯規劃的一部分,教育部怎麼能夠忽然二話不說的就打斷許許多多青年學子的人生計畫?對於這些考生的委曲與不平,教育部的官員竟然只表示「深感同情,但這是既定政策,一切合法」,請問,這是何等官僚的說法?對於學生所受的傷害,教育部豈能只是「深感同情」卻袖手旁觀?為什麼五年五百億這個「既定政策」可以再行更改,而「教育學分班減額」這個既定政策就不行?無怪乎人人都戲稱「變來變去」是扁政府的特色了。再者,「一切合法」的說法非常要不得,要知道,政治(政策)要負擔的不只是「法律責任」,更重要的是要負起「道德責任」!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