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Should STS Do? A Radical View


隨筆:What Should STS Do? A Radical View



◎洪靖




What Could History or Historical STS Do?



我最近很懷疑歷史可以做什麼。歷史是研究過去的事,但是所有歷史學家都承認,我們不可能「完全再現」過去。如果我們不可能完全再現過去,那麼所謂的「鑑往知來」就只能是喃喃自語。就我看來,「鑑往知來」是歷史學「科學化」的結果。科學企圖發現一個事實背後的原因,當然,這種原因是多元的(ABCD),然後,科學會宣稱,如果我們能夠控制這些原因,就能夠控制結果。這種「預測能力」是科學的重要特質之一。但是,如果借助STS的研究成果,這些「原因」之所以能夠被找到,是因為科學家擁有可以扭曲自然的實驗室。這意味著,扭曲的結果,不會真的:這些原因,是被簡化的,看起來只有ABCD,但是其實可能從AZ。回到歷史學,我們比科學家更無力,因為我們沒有默不作聲的自然或non-human。人們有行動力,每一個人都在游移,我們無法藉由控制變因ABC,來找變因D的作用。所以,歷史學想要再現過去,幾乎不可能。一來,原因太多;二來,你不能操弄研究對象。在這種情況下,歷史學的重要宣稱:「變與不變」,往往只是癡人說夢。我們連什麼變、什麼不變,都不可能給出確定的答案。



來談Historical STS。最有名的例子是:《利維坦與空氣泵浦》。從這本書,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科學的實驗方法,並不是真理。作者也預言:我們的科學會隨著政治型態的改變而改變。我們批判過去,證明了事情不一定非得如此,現在的生活方式,純粹是歷史的機緣偶然。強而有力。問題是:然後呢?我們是否給出了一個新的圖像,告訴這個社會,我們該往哪裡去?我們要去改變政治來轉變科學,或是轉變科學來改變政治?沒有,我們什麼都沒辦法說,也什麼都不能說。Historical STS將科學從真理和中立的王座拉下下來,但卻無法告訴我們接下來科學該怎麼辦。這就是CollinsEvans對前兩波STS的反省,稍後再談。



Does Sociology or Sociological STS Do Better?



或許只有一點點。原因在於,社會學永遠必須面對結構與行動的爭議。有兩派說法:結構支配或行動改變。當然,偏重任何一方都有問題(這就是Bourdieu, Latour, even林文源想要解決的問題)。社會學跟歷史學一樣,找不到全部的變項。結構因素究竟有哪些,我們不可可能完全明瞭;人們要如何行動,我們也無法掌握。更嚴重的問題在於,我們不知道眼前所見的情景,究竟是哪些行動與哪些結構共同構造而成。但是,某種成程度上,社會學可能好過歷史學:資料比較多也比較直接(歷史學光是「資料」這件事,就能吵很久)。歷史學要求不帶現在的眼光看過去,但社會學則否。Kuhn說,眼鏡很難拿掉,這似乎意味著:社會學比較安全,或者比較正確。How far can historical EASTS go? Nowhere. 如果我們承認STS給我們的教訓:「一種知識之所以能夠通行,那是因為有某種社會條件支持」,那麼,這些傳統知識之所以消失,正是因為現在已經不是過去的社會。所以,我們不可能要求恢復過去的傳統知識,我們只能說:它曾經很有價值。相較之下,社會學完全承認現在的狀態,它只企圖告訴我們現在的權力狀態。但是,告訴我們,又如何?



Study or Action?



學術研究的最大問題,在於它是否有行動力。某種程度上來說,STS是封閉的:STSer說話給自己人聽。STSer試圖裝成人類學家,用Naked Eyes來觀察、描述科學家的所作所為,但是,So What? 科學家會說:沒錯,我們就是在做這個。然後,風平浪靜,什麼事都不會發生。科學家還是科學家,STSer還是STSer。就像Latour說的:每個工程師都在做社會學,用不著社會學家來做。Study唯一成為Action的可能,就是告訴科學家「他們沒有意識到的事情」,他們才有可能因為這個意識而改變行動。然而,這也是為什麼,科學家與工程師都不把STS放在眼裡,因為對他們來說,STS把事情看得太簡化,STS本無法「身歷其境」科學家或工程師所要面對的掙扎、妥協、甚至心理狀態。這意味著:STSer常常無法跟科學家對話。有可以產生對話的例子嗎?有(難得的好STS研究):例如《利維坦與空氣泵浦》。科學家如果讀了,就會意識到他們跟政治很靠近,以至於他們必須謹慎行事。但是,其他一大堆跟在「科政治」結論之後的研究,都無法再多說什麼,也說不出什麼。這也就是我認為,很多STS研究幾乎無用的原因。很多研究,結論不外乎就是下面幾種:殖民意涵、邊緣中心流動、技術物有政治性、女性被壓抑、社會建構、科技霸權。除此之外,Say nothing more. 難道我們需要更多這樣的研究?



前面提到,STS批評科學太政治,但是每一個STSer也都清楚:STS更政治。所以,如果我們想要do something只有兩條路:做出能夠點醒「研究對象」的研究,藉由他來幫我們搞政治;再不然,我們自己搞。這也是為什麼STS必須跟科學家結盟的原因。從ANT就知道,結盟就是在搞政治。我們當然比科學家更政治。但是,這個結盟,是不是有效的?我不知道,但我不看好。ANT說,每個在網絡裡的actor都有不一樣的interest,科學家的interestSTSer的是否一樣,值得懷疑。至少,在我看到大部分的「對話」(座談會、論壇)中,STS都是被「政治性」地使用,也就是說,某些科學家看重STS抨擊主流的能力,所以他們想要STS。不客氣一點地說,仔細觀察就會知道,很多積極參與STS的科學家和工程師,都是科學界的邊緣人物。大部分科學界的主流,Care nothing about STS



ACT UP!



借用愛滋病患團體的名字,這是STS目前應該做的事。但是如何做?如前所述,兩個可能:自己搞政治,也就是第三波的STS:政策研究(結構進路);或者,寫出偉大的作品(行動進路)。如果我們自認做不到後者,那只好轉向前者。這裡所言,不只是單單做個旁觀者式的研究,而是直接介入當中。埋頭做旁觀者式研究,even做「自我滿足式」的研究已經自失立場,我覺得我們必放棄。如果STS本來就應該搞政治,那就去搞,我們要比科學家更會結盟、更會徵召、更會translation。我們批評巴士德太像英雄、科學家太高高在上,但是我們忘記,他們之所以能夠把法國「巴士德化」,或者打造出一個「科學太重要的社會」,正是因為他們「夠政治」。STS「反身性」所造成的錯誤焦慮,我們應該放棄。我們常常以為:STS發現科學家在搞政治,所以STS也要避免搞政治。但是,真實的教訓應該是:我們告訴科學家他們在搞政治,是要提醒他們,要意識到自己正在搞政治,如此才能往好的地方搞,而不是壞的。所以,重點在於「如何搞政治」而不是「是否搞政治」。就像拉圖要求一個「全政治」的世界(POLITICS of Nature),STS需要的是更多政治,而不是放棄政治、關門搞學術。如果愛滋病患團體需要act up才能改變實驗程序,那麼STS同樣需要。



附錄:EASTS的學術焦慮



身在東亞社會的我們,在被殖民者強力「侵占」的情況下,在很多方面,我們都已經不再是前近代的那個東亞社會。STS後殖民研究強力批評:那些殖民國家太中心,同時,我們必須完全關注在地脈絡,但是,又同時,我們不能忘記「比較研究」。正是在這些宣稱上,東亞研究者總是動輒得咎。作為東亞的研究者,我們被要求:要和西方的案例進行比較。但是,這是不是真的那麼必要?如果我們看看西方學術圈,我們就會哀嘆:為什麼我們要做這麼多事?西方學術圈不需要顧及其他地區怎麼發展,怎麼建立起他們的在地知識,他們只需要關注、研究西方自己的在地脈絡。然而,台灣STS教育,很大程度,還是要閱讀他們的經典(對我來說,西方學者關注殖民地,完全是因為學術政治的原因:找新的領域當大王)。問題是,當我們在西方STS研究中,得到「科學知識與在地脈絡息息相關」的結論之後,我們還需要多讀什麼?如果我們相信STS的教訓:「世界上沒有真理,知識來自於社會」,那我們何苦一直想要進入真實世界的「學術中心」?我們總是自問與擔心:亞洲社會如此這般,西方是不是也如此?這些問題,西方學者其實不太在意。我的意思是,我們一方批評西方中心,一方面卻又一直有著身為邊緣的焦慮,這是何苦?我們該做的,不是比較,而是把自己假裝成中心,不需顧及西方世界的情況,仔細搞本土的案例(當然,還是要知道西方知識進入台灣的情況,但這不意味著要做「比較」)。這可能會被質疑:你批評中心觀點,那為何自己想要成為中心?這不是個問題,因為我說的是「假裝」,因為唯有在假裝的情況下,在地知識的流動與影響才會被看見,也才能被研究。反過來說,即使東亞研究真的變成中心,也不意味著「假裝法」會自失立場,因為假使如果每個地區都因為「假裝法」而真的變成學術中心,那麼在遍地「中心」、「中心」山頭林立的情況下,還有中心/邊緣的問題嗎?當然沒有。就像STS需要更多的「政治」,STS也需要更多的「中心」。






留言

mafada表示…
關於:Does Sociology or Sociological STS Do Better?

今天課堂聽來的:社會學的出現,是因為有馬克思的"階級"意識,歷史不再只是貴族政治史,

開始有人去關心底層.邊緣人......最後,社會學誔生,而也有貢獻.這些在當下的論述者或行動

者,會知道會預期有現在如此興盛的"社會學科"嗎?

不知道sts或任何新興學科要誔生前,是否都有一段過程??

是否有所謂成者為王,敗者為寇?

(STS混不下了,只有成為後者?)





ps.因為記錯時間,現在來補一下回應..^_^..



maf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