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斯多德與科學


亞里斯多德與科學



◎洪靖



「科學」(
science)所關注的對象,一般說來,正是我們視之為「變化」的事物。換句話說,在科學的發展過程中,從天體運行、自由落體,一直到相對論、量子力學,我們總是集中目標在處理關於「運動」的議題。這個研究「運動」的傳統,一開始就被稱為「事物運動研究」(physics)、「自然哲學」(natural philosophy)、或是「自然的科學」(science of nature),一直到了十六世紀左右,這個傳統才逐漸發展並專門化成為科學領域中的重要學門:「物理學」(Physics)。



但是,「科學」如何能夠成為一個專門的活動,或者說,「科學」如何能夠成為「科學」?實際上,所謂「科學」,有兩個必須成立的前提。第一、我們承認眼睛所見、耳朵所聽、雙手所觸的世界是「真實的」,言下之意,我們必須相信藉由「感官」所獲得的經驗是可以信賴的,若非如此,所有的「觀察」都將白費。第二、各種學問之間有一定程度的區分與界線,否則,我們面對的將是一團又是物理、又是化學、又是數學、又是生物的問題,我們在處理自然現象時,將會落入無邊無際的「問題海洋」當中。



這兩個前提的建立與穩固,乃是來自於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
Aristotle)的嘗試與努力。接下來,讓我們分別就這兩個前提,來看看亞里斯多德如何為幾世紀以來一直至關重要的「科學」打下基礎。



在亞里斯多德之前,柏拉圖(
Plato,亞里斯多德的老師)認為,我們沒有辦法透過感官來認識世界,我們不過是在洞穴中觀看事物的影子,卻永遠看不到洞穴之外、陽光之下的真實事物。因此,對柏拉圖而言,感官不是一個值得信賴的媒介,唯有透過抽象的思考來探求「理型」,才可能獲得事物的根本與真相。這個觀點帶來了一個危險:越不抽象的知識越不重要。也就是說,“The more abstract the knowledge, the more immaterial and perfect the being.”(註一),所謂「科學」不存在於感官世界(visible world),只存在於「智慧世界」(intelligible world)。我們可以看到,在柏拉圖的知識體系的分類中(圖一)(註二),「感官世界」的範疇包含了「經驗」(experience)與「事物運動」(physics,而「智慧世界」裡則包含了「數學」(mathematics)(geometry, arithmetic, astronomy, harmonic)與「辯證」(dialectics)。很明顯,在知識階層(hierarchy)上,「經驗」與「事物運動」並不是認識世界的最佳方法與途徑。







亞里斯多德看見了柏拉圖觀點中的衝突與矛盾。由於「抽象」才是認識事物的方法,柏拉圖認為,「我們設想一個事物的方式」同等於「外在事物存在的方式」。例如,我們能夠透過眼睛認識或辨認一隻「馬」,是因為我們心中存在著一個「馬」的標準型式(理型)。問題在於:對於某些集合名詞,例如「家庭」、「人類」、「城市」…等,我們心中並沒有它們的標準形式(理型),然而這些名詞確實包含、指涉了某些「實在」的事物。亞里斯多德認識到了這個錯誤與矛盾,因此他改變想法,認為「形式存在於外在事物之中」。基於此點,亞里斯多德肯定並承認「感官經驗」的重要性:如果沒有感官經驗,我們不可能認識世界。藉由抬升「感官經驗」的地位,亞里斯多德將「觀察」的結果納為知識的重要來源,在新的知識分類中(圖二)(註三)
physics不再屬於較低的知識階層,我們可以看到,「數學」雖然仍屬於「抽象」的範疇,但已經不意味著它比physics
有更高的地位。







另一方面,亞里斯多德在《後分析論》(
Analytica Posteriora)中談到了關於「無限後退」的問題。亞里斯多德認為,知識的成立有一種固定的模式「三段論」:「ABBC,所以AC」(A=B, B=C,∴A=C)。然而,在進行三段論時,如果我們對於「前提」(AB)一再的進行追問,我們可能必須論證「AB」的成立,之後,再論證讓「AB
」成立的那個前提,以此類推。這將會使得問題永遠無法解答,變成「無限後退」的窘境。有鑑於此,亞里斯多德認為,每一種知識都必須有一個基礎,各自處理應該處理的問題,否則一旦出現「無限後退」的困境,將會使得樂於探索問題的人們一一退卻、打退堂鼓。亞里斯多德的想法,將原來的「知識分類」轉變成為「學科分類」,而這樣的學科分類傳統,幾乎從亞里斯多德開始一直沿用至今,雖然其中有些許的修改與變動,但在架構方面,大致上沒有太大的差異與改變。



藉由提升感官的可信程度,亞里斯多德提升了physics的地位與重要性,隨之而來的學科分類,將每個學科所處理的範疇確定下來,並賦予其基礎,當然,學科分類也反過來鞏固與確保physics的重要性。亞里斯多德的努力,讓「科學」的基礎physics得以獲得有效的重視與穩固的發展。也無怪乎科學史家認為,亞里斯多德「他之所以享有盛名的原因,仍在於他在科學方面和知識分類方面的勞績」(註四)。





註一:James A. Weisheipl, O. P., “The Nature, Scope,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Science,” in Lindberg (ed.), Science in the Middle Ages, p. 464.




註二:本圖引用自上書,chart 1, P. 465.



註三:本圖引用自上書,chart 2, P. 468.




註四:W. C. 丹皮爾,《科學史:及其與哲學和宗教的關係》,李珩譯,1975年,北京:商務印書館,頁69







 


留言